夜读九江丨(讲述)在张公渡小学的日子

2024-08-23 19:03: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1845

image.png

在张公渡小学的日子

■ 肖介汉

自20岁走上三尺讲台,我扎根教育这片沃土一干就是40个春秋。40年中,我教过一人一校,教过小学、中学、师训班,尝过无数酸甜苦辣,在永修县张公渡任教时所经历的那些事尤其令我难忘。

1965年,我从县城山下渡小学调到张公渡小学。两所学校的名字虽然都与渡口有关,可前者是当年县里的名校,省重点;后者却是一所不起眼的乡村完小。

听村民说,张公渡是个古渡口,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曾在这里阻击日军进犯。1946年,联合国还在这里创办示范农场,聘请美国农业专家,配有拖拉机、抽水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为我省使用机器屯垦的先河。离河岸不远原有一条老街,商业气息浓郁,可惜三年前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我到张公渡的时候,虬津大桥尚在建设中,这里仍是南来北往的汽车和行人的必经渡口。浅浅的修河,碧水微澜;高高的云山,青峰耸立。看到眼前绮丽的风光,我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这亦乡亦城的特点是其他乡村无可企及的。

张公渡小学规模不大,学生分布在文昌、田埠、张公渡、大屋场、藕潭等十几个自然村,与张公渡仅一河之隔的新基村当年属于云山垦殖场松山分场管辖,孩子们为就近上学之便也在这里读书。学生居住分散,上下学往返要走不少路,有的还要上山爬坡。因此,学校每天上课的时间晚,放学的时间早,星期六只上半天课。每逢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家在附近的老师都会回家,直到星期一早上才赶回学校。我家离得远,那时交通又不方便,只有寒暑假才回去一次,我一人守一个学校便成了常态。我是个喜欢热闹的人,于是白天便经常去学生家家访。一来二去,我成了学生家中的常客,他们也不把我当外人。

我任教的六年级是张公渡小学第一届毕业班。那时候,我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上,和学生也相处融洽。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我将紧连教室后面的一个小房间辟为图书室。没有桌子,就在泥地上打几个木桩做支撑,用竹篾编织桌面;没有图书,大家自愿捐赠,你一本我一本地凑;班上还订了几份少儿读物,如《新少年》《儿童时代》《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图书室就这样办起来了,虽说简陋却有模有样。同学们一有空就进去看书,渐渐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

学校体育器材匮乏,我向校长提议做乒乓球桌。曹明安校长是九江人,为人坦诚实在,事业心强,他采纳了我的建议。我们一起找木料,量尺寸,画图纸。没几天工夫,一张标准的乒乓球桌就做出来了。乒乓球桌涂上了深蓝色哑光漆,颇有质感。从那时起,张公渡小学便多了乒乓球这个项目。学生们兴致很浓,参与热情很高,乒乓球水平也提高很快。拍毕业合影时,不少同学手里还握着球拍呢。

张公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开门可看山,出门能见水。孩子们描绘家乡清新秀美的文章生动形象,可触可感,一旦遇到城里的话题,写出的东西则枯涩乏味,毫无文采可言。十多岁的农村孩子,别说去省城,就连县城也没去过,最多只到过虬津、白槎、松山等附近几个集镇,对城里的生活没有感性认识,哪有素材可写。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眼界,一次我突发奇想,说要带他们去南昌参观。我的想法刚说出口,立即得到孩子们积极响应,家长也大力支持。

出发的头天晚上,所有学生都集中在教室住宿。第二天我们早早起床,背着被子和行李,步行15公里的路到军山车站赶第一班火车。

在南昌,我们参观了八一桥、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万寿宫等景点,浏览了市容市貌,并在金盘路小学教室借宿。就在大家玩得开心的时候,第二天傍晚竟然走失了一名学生。我急忙组织大家分头寻找。走到八一大道时,听见前面出了车祸。当时,人们像潮水般涌过去,我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天啦,出了人命如何向家长交代?我不顾一切地从人缝中钻进去,看见地上躺着一个成年人,心里才稍稍平静些。我把学生带到住所安顿好,一个人再出去寻找。可找到半夜,连孩子的影子都没见着。偌大一个城市,他能去哪儿呢?我垂头丧气回到金盘路小学,打算第二天继续寻找时,走失的学生突然灰溜溜地跑了回来。见到孩子,我哪忍心批评,一把将他搂在怀里,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下。这件事至今想起来还后怕。

1966年5月,离毕业考试只有个把月光景。为减轻学生复习备考的压力,放松放松心情,我又决定带全班同学去云居山真如寺参观。

这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们从云山北麓磨盘沟进山,沿着崎岖小路徒步攀登云居山。沿途景色清幽,流泉飞瀑,水声潺潺,我们一路欢声笑语,把紧张的情绪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在朱家岭,我们看到一座贞节牌坊,上面镌刻着“贞寿门”三个大字。据说这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为旌表朱家村朱添壁之妻胡氏百岁寿诞而立。

经过大约两个小时攀登,我们终于到达云居山顶莲花城。这里云雾缭绕,群峰叠翠,层林尽染。一泓湖水,长平如镜,好一处福地洞天。真如寺方丈性福法师宅心仁厚,慈眉善目,他热情接待了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参观完后,法师还让寺厨用香油煮素面让我们免费享用。

可惜我们下山不久,特殊岁月就开始了。第二年我再次上山时,大寺内已被洗劫一空。

一晃几十年过去,这些往事我仍记忆犹新。那些令人怀念的日子,那些有趣的故事值得我用一生去珍藏。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