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讲述)故乡的求学路

2024-09-14 18:16:25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3162

故乡的求学路

■ 况 且

刚在北京上初中的孩子,抱怨每天从家里到学校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程。冬天寒冷的早晚尤其难熬。我不禁告诉他们,我上初中时,单程40多分钟的路程是走过去的。那时的我背着书包,拎着饭盒,中途要过两座桥、五个村子,绕过一个山脚,穿过镇上,去赶学校的早读课。听到我这话,孩子没有再抱怨了。

依稀记得我上小学的路是一条凹凸不平、布满坑洼的乡村土路,宽度仅能通行一辆大型拖拉机。这条路的大部分要穿过田地,再走大概半里山地就到小学门口了。上学时,要先走过村口小河,水浅时直接走过,水深时就绕行过一座桥。晴天这条路漫天尘土,雨天一身泥水。

上学第一天,我哭闹着不愿去。母亲没有办法,把我拖到村口,我死死抱着一棵树不肯走。母亲掰不开我的手,又舍不得打我,无奈从兜里掏出一毛钱给我。一毛钱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巨款,我立即松开双手,顾不上抹去脸上的眼泪,一把抓过钱,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

春天的上学路,各种野花野草疯长,引来各色蝴蝶。我们就用一个小棍子,一路横扫花花草草。有时候两三个人围堵蝴蝶,看谁能先逮住它。油菜花开的时候,高高的油菜花几乎伸到路中央来了。我们走在路上就像钻在油菜花丛中,一会儿就沾满一身黄花。夏天天热,我们把脑袋伸进河水里浸泡一下,能一路凉爽地走到学校。秋天收割后,我们横穿田里走近道,顺便在稻草堆上打个滚,口渴了拔个大萝卜吃。冬天,我们敲一块河面的冰块,中间凿个小洞,用根稻草系着,小心翼翼地提到学校去比谁的冰块大。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冷,学校的窗户早已千疮百孔。为能暖和一点,我们就把空的铁罐头瓶做成一个个手提的“小火炉”,于是冬天的教室经常烟雾缭绕,但老师也习以为常。

某天放学过河时,我发现一个白乎乎的东西在河底晃动,连忙捡起来,原来是个放鸭人漏捡的鸭蛋。我赶快将它揣在兜里,生怕被人发现。此后,每天过河我都要好好张望一下水里有没有鸭蛋,但这种幸运机会屈指可数。南方上半年是涨水期,小河和水沟里遍布鱼儿。上学或放学路上抓条鱼是常事,所以我们的书包总是一股浓重的鱼腥味,妈妈经常抱怨怎么洗也洗不掉这个味。要是路上发现一辆拖拉机,大伙就一拥而上,趴在车尾上过下车瘾,司机也不驱赶我们。

一天早上,我上学迟到了。当我走到校门口时,就听见老师在教室里的讲课声。这节课的老师是个特别严厉的老头,他无法容忍学生迟到。每每发现迟到的学生,他就用棍子劈头盖脸将学生打一顿,然后罚学生站在教室门口听课。我害怕被打,干脆扭头回家了。半路上远远发现出来劳作的父亲,我赶紧小心翼翼地趴在路边的土堆后面。等父亲走过去好远,我才敢继续回家。回家后,母亲立马放下手头的活,亲自把我送回学校。回去时,这个老师的课已经结束了,我还拍拍胸口庆幸不已。

初中的学校在离家大概六七公里的一个山坡上,上学的路是一条砂石铺成的省道。省道比较平整,两旁没有树,宽度可以容得下大型汽车通行。若是遇到两车交会,就需要借助路旁一点田地了。刚上初中时,父母每天天不亮就提前起来,用菜籽油炒点米饭给我们当早餐。春夏季节还好,我们出发的时候差不多天亮了。一到了秋冬季节,天亮得晚,又没有手电筒,我们上学都是在黑夜里摸索着走。刚开始上学时,全村十几个小伙伴结伴同行,后来路熟了就各走各的。再后来,我和同时上初中的姐姐,清晨起来自己弄饭吃,再去学校。偶尔睡过头了,我就饿着肚子一路飞奔到学校。那时候,我最羡慕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和有自行车的同学。看着同学们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我和姐姐总是羡慕地看着,最后一步一步量着马路去学校。

我们放学要经过镇上,店铺里琳琅满目的零食经常让我垂涎三尺,奈何口袋空空。所以,我经常从另外一条岔道避开那些商店。有一次,我在路上捡到两毛钱。从此走路的时候,我总是低头看地。那个年代无法收听天气预报,所以走到半道淋雨也是常事。我们最喜欢下雪天。因为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下雪天就可以不上学了,老师也不用上课了。所以每年十月份天气变冷后,我们就开始天天盼下雪。

六七月的路上,天气炙热。下午放学走到家,我们常常汗流浃背。某天下午放学后,路过一个四周都没有村庄的小鱼塘,发现鱼塘里的鱼成群地在水面上张大嘴喘气。我赶紧掏出书包里的弹弓,捡起一颗小石子就射出去了。可鱼儿很狡猾,每次都躲开了。正当我准备放弃时,又走来几个小伙伴。大家把书包往地上一扔,外衣一脱,跳到鱼塘里,一字排开手拉手,扫荡式在水面游走了几个来回。鱼儿们吓得到处乱窜,顺便还用大尾巴给我脸上甩了几个响亮的耳光。我顾不得脸上生疼,把一些大鱼逼到岸上后,赶紧爬上岸,抓几条放进书包里。正在大家兴奋的时候,远远看见一个人手拿大棍子,气势汹汹地朝鱼塘飞奔而来。显然,我们刚才的动静被人发现了。我们都吓坏了,顾不上穿衣服,抓起书包和衣鞋,弓起腰从鱼塘连接的一个水沟里钻出去。到家后才发现,我浑身是泥,手上只剩一只鞋,头发上还挂了几片鱼鳞。

到了初三,因为有晚自习,还要准备中考,我们就在学校附近的村子里租房子住。这段时间,我们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为了骑父亲的破自行车,我与姐姐发生了多次的争抢。最后,获胜的我骑着父亲的自行车,如脱缰的野马一样飞奔起来。别说乡间小道,甚至村口小河上那条长四五十米、宽不到两尺的石头桥,我也照骑不误。有一次晚上10时下自习后,心血来潮的我决定独自骑自行车回家。那天晚上漆黑一片,没有月亮,只有漫天繁星。我刚骑上路,就掉到路边的水沟里。幸好秋天的沟里没有水,这才没有太狼狈。

中考前夕,这条路上又开始出现母亲彳亍的身影。当时我们夜以继日地复习备考,母亲担心我们营养跟不上,就每周为我们送一次冰糖炖的新鲜猪肉。每次,她都是上午做好后,赶在我们吃中饭前送到。那时候已临近初夏,母亲走到学校后,衣服已经湿透了。但她的双手却紧紧拽着一个布袋子,里面有一个小罐子,盛着我们平时过年才能吃到的肉。母亲不敢走太快,生怕肉汤洒了。看着我和我姐姐当面把肉和汤都吃完了,她才拿起罐子匆匆赶回家。我多次在教室里目送她瘦小的身躯快速消失在山坡下。

高中是在离家上百里的县城,上学的路主要是柏油铺成的国道。国道是宽阔的双车道,平整干净,两旁留有人行道,还栽了整齐的梧桐树,树干上刷着齐胸的石灰水。上学的头一天,母亲连夜点油灯帮我缝好棉被。第二天早上,她又背上一蛇皮袋大米,送我去学校。头一次去县城的我,一路上趴在中巴车的窗户上,睁大眼睛看着两旁的树和行人飞速倒退,树上的石灰水圈能连成一条长长的白色虚线。我第一次看到传说中的庐山瀑布,如白练般高高挂在群山之中,雄伟壮观。头一次看见县城里一排排红色砖瓦楼房,比乡村土房子洋气多了。汽车站在县城西北角,下车后走三四里地,就到东南角鄱阳湖畔的高中了。

高中的路实在太远,车票也贵,我差不多一个月才回家背一袋米。有一次,由于花费超支,到了回家背米的周末,没车票钱了。我们同乡的几个伙伴,临时约定一起走路回家。刚开始走的时候,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还唱着雄壮的歌曲,幻想自己就是当年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但不出五里地遇到一个上坡,我们就开始累得不行了。大家双腿乏力,步伐越来越慢,越来越沉重,口干舌燥,没有一个人愿意说话。再走一会,我们几个人就变成了前前后后、稀稀拉拉的队伍,相隔好长一段距离。有人甚至走一会,就扶靠着路边的树休息,或者直接坐在地上。更糟糕的是,太阳开始下山了,我们连十分之一的路程都没有走完。按照这个速度,即使能走到家,也要到后半夜了。我以为晚上要在马路上睡觉的时候,一辆回乡下的中巴车突然停在了我们的面前。一个同村的远房堂嫂走下车,一脸关切地问我这么晚了还在马路上走。知道我们的情况后,她大吃一惊。连忙把我和几个伙伴喊上车,并付了车钱。上车后,她不止一次感叹,直说你们的父母要是知道你们这样走路回家,该有多心疼啊!

因为车票太贵,我又开始骑父亲的破自行车往返。那时候,我每次周六中午饭后就从学校出发回家。周日中午吃完饭后,我把米袋子和书包绑在车后座上,身上挎个军用水壶,出发往学校赶。过隘口镇后要上一个长长的斜坡。每次骑到这里,我早早就半立起来,上身略微前倾站在脚踏板上,绷紧全身肌肉,使劲踩脚踏板,用“之”字形路线缓慢上坡。即使这样,我最后还得下车推着走。有一次去学校过上坡时,正在艰难骑车的我,被交警拦住了,他们正在设岗查自行车钢印和执照。这是我骑车三年中唯一一次碰到交警。我没有随身携带执照,本来要罚款10元钱。可我身上除了能吃一个月的米袋子和装了几本课本的书包外,就只有母亲给的10张一毛钱。这是我一个月的零花钱。交警当场扣下米袋子,要我回家去取执照。等我再次来到这个上坡的时候,交警们还在路边等着我。

三年的骑车经历,让我对路上的一草一木、一桥一屋、一沟一渠都非常熟悉。在炎炎夏天里,柏油路都被晒化了,散发出浓重刺鼻的气味,粘在轮胎上无法骑行,我不得不小心翼翼在选路沿有土路慢慢地骑。夏日里,我曾在路旁农家讨水喝,在路边大树下大口喘粗气。下雨时,我曾在镇上供销社的走廊里避雨。刮大风的时候,我艰难地推车上坡。经过温泉疗养院,我曾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进去泡温泉。经过秀峰门口,我顺道在秀峰脚下玩了一会。

三年里,我学会了补胎、安链子、换刹车片、换脚踏板、矫正前轮方位,还会用钳子扳手和机油给自行车进行简单的维修保养。骑车除了省车票钱外,最大好处就是在到达县城后,可以像个追风少年一样风驰电掣般穿行县城。其他的同学只能背着三四十斤大米的蛇皮袋,蹒跚地走到学校。

上大学后,我的上学路变成了望不到尽头的铁轨。每次上学,我都是买站票,站一晚上到学校。窗外黑咕隆咚,啥也看不见。大学往返这么多次,除了几个站名外,我始终记不清任何中途的风景。只有在家乡上学时的路,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