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耄耋老人何立新和他的《庐山百年别墅》

2024-09-29 11:06:31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1771

大.png



耄耋老人何立新和他的《庐山百年别墅》


■ 李朝勇


去年底,何立新老师《庐山百年别墅》出版。知道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太不容易了,所以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遗憾的是当时由于出差,没能参加首发式。

与已问世的诸多以庐山别墅为题材的著述相比,《庐山百年别墅》虽然文采、哲理、趣味上并不占优势,从建筑理论、数据分析上也不是尽善尽美,但从资料搜集、文献存贮方面而言,是目前最完备的一部。所谓文如其人。何立新为人朴实乐观,而且甘于吃苦,毅力非凡,这部书就是最好的见证。从最初的构想到付诸实施,到此书呈现在世人眼前,历时40载,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1995年,笔者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庐山中学,与何立新相识近30年。1996年,他在我所带的班教授物理,我们曾有幸共度一个学年。2000年,何老师退休。那时只知他喜欢摄影,经常背着相机满山跑。当时庐山中学每年的毕业集体照、证件照,都是请何老师拍摄。他从不推辞,且乐此不疲。

为写此文,笔者和妻子特地赶到何立新家中拜访,听他讲家族故事和拍摄经历。

百年别墅百年情缘

1895年之前,英国人李德立还未开发庐山,这里是一片未开垦的原生态,交通不便,周边的人不愿上庐山,只有少量的工人在山上伐木烧炭。山上的工人早期以河南、湖北等地居多。河南人主要是烧炭,湖北人大多从事采石、挑土、抬轿子等工作。

何家来自湖北广济,原本生活富庶,后家道中落。何立新的大伯便在广济和九江之间跑船,后在姑塘海关找到一份差事。当时的姑塘海关每天要向九江提交报表,需要专人送达。那时,两地之间没有公路,是沿田埂上来去,单趟就要花一天时间。这份工作需要两人完成,何立新的大伯和搭档每天相对而行,交送报表。这些跑腿的人被称为脚力,一个月工资有7块银元,在当时还不错。何立新的大伯立足后,把何立新的父亲从老家接来,带在身边打打下手。从此,他们一家在九江落户。

当时外国人大多来自南京和汉口,一般在庐山住两个多月。每年下山后,他们的房屋就要请人照看。都约翰是庐山房屋的管理者,本地人都称呼他为“都洋人”,他的厨师是姑塘人,姓杨。因为同在姑塘,都为外国人工作,何立新的大伯与杨师傅很熟。得知庐山上的别墅需要看房人,杨师傅便向“都洋人”推荐何立新的父亲。

1930年,何立新的父亲便上山了。刚来庐山时,他父母住在一间柴房里。给人看房子的工钱是每月一担米(100斤),当时因物价不稳,以实物结算抵工钱。

起初夫妻俩的日子还勉强能维持。自1931年起,他们陆续生了七个孩子,看房子的工钱便远远不够一家人的开销。何母曾在外国人家里打扫卫生,帮忙洗衣服,也曾在美国学校洗衣服、补衣服。家里的孩子大了些,便给洋人家挑水、砍柴,或是挑到街上去卖。有时候,女孩子们会在山上摘野花、抓蝴蝶和蜻蜓送到外国人家中。外国人看着好玩,也会给点钱。后来,何立新家又找到第二栋房子,由何立新的大哥带着兄弟两人照看。因房子较小,费用是半担米(50斤)。有好心人看到何立新一家生活贫苦,便建议何父在九江买些鱼肉等罐装食品到庐山来,送货上门售卖给外国人,赚些差价补贴家用。

日本人占领庐山后,何父曾在月公堑被挡住。为证明自己不是游击队员,他被手拿打火机的日本兵逼着喝煤油,好在后来被放行了。讲到此事,八十多岁的何立新热泪盈眶,双眼通红。

何立新1939年出生,两岁时得了一场病重。家里人以为他活不成了,准备在屋后面的山上挖坑将他掩埋了。幸亏当时父亲在离家的路上一直掐着他的人中穴,何立新在半路上醒了。或许是因为差点失去这个孩子,父母从此舍不得打骂他。

由于儿时的身体差,何立新身材不高,但是记忆力好,很会读书。他小时候学的课文和歌曲,至今仍会背会唱。1954年,何立新初中毕业后,考取了南海高级商船学校。该校属交通部管理,学制四年。起初,他在广东汕头上学。那个时候,国民党的飞机常来空袭,每次都漫无目标地扫射。出于安全原因,学校在一年后,迁到了武汉,改名为武汉河运专科学校。1958年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并,成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1965年合并到武汉理工大学。何立新所学的专业为航运学院。

1958年,何立新毕业后分配到长江航运局芜湖港。因支援大运河工程,航运局抽调20多人到北京负责船闸设计,他参与了京杭大运河微山湖段和黄河枢纽的设计施工。后因资金困难,工程停滞,抽调人员就地下放。单位不同意何立新离开,他便被分配到青岛海运局。青岛吃的粮食以红薯片和胡萝卜片等粗粮为主,只有少量的大米和面粉,何立新不适应,向单位提申请要求下放,最终回到家乡庐山。

1961年上半年回来后,何立新在庐山中学代课,教初二的几何和初三的代数。1962年庐山中学撤销,他又到山下赛阳中学教书。

因为一直没有转正,他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不久得到回复,信被转到庐山民政局。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他,银行在办培训班,结业后可在银行工作。因不爱和钱打交道,何立新拒绝了这个安排,回到学校继续代课。后终于成为庐山中学的正式教师,直至退休。

广为记录立此存照

从19世纪开始,庐山的别墅让庐山的知名度从中国本土迅速扩大到整个世界,芳名远播。庐山别墅将庐山开辟为著名的中外避暑胜地,从此庐山不仅引人瞩目,更令人向往。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核心组成之一就是庐山的别墅,庐山别墅已经成为庐山乃至我国和世界罕见的建筑文物瑰宝。来庐山旅游的客人,对庐山老别墅兴味盎然。有资料显示,门牌为180号的美庐别墅,一天的参观人数突破了2万人次。芦林一号别墅,每年参观人数超过100万人次。许多散落在庐山绿树丛林中的别墅,都有不少游客寻觅光顾。游客们笑说,不看老别墅,不算庐山客。

在外地生活的庐山人每次回到庐山都要去看看自己曾经住过的老房子。一些不能回到庐山的老人都有个心愿——要一张曾住过的老房子的照片。他们说,看到这些老房子,不仅能回忆当年的快乐,更像是看到了亲人般,浓浓的乡情涌上心头。

从1895年至今,庐山别墅已走过了100余年的历程。风雨沧桑,历史的磨砺,使庐山别墅数量已大幅减少,而且这种变化还在悄悄地进行着。

庐山经常举办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和体育赛事,吸引了大批的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观光采风。教学之余,何立新与朋友们切磋、交流,终于在摄影这条路上找准了自己的目标——他要拍摄庐山别墅。

文物不可以复制也难以再现。何立新知道,保护庐山别墅就是保护庐山历史的辉煌。自1995年起,他便背着相机,按照远近线路,逐一拍摄庐山的别墅。

《庐山百年别墅》这部书共480余页,彩色照片2000余幅,文字叙述近20万字,资料丰富且翔实可靠,是庐山百年别墅的珍藏宝库,是世界遗产庐山历史文物瑰宝的展现。

书中收集了庐山现存的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迥异的别墅561幢,其中英国人别墅142幢、美国人别墅171幢、中国人别墅141幢。按别墅群所在地,由庐山东谷到草地坡、日照峰、医生洼,西谷到窑洼

的走向划分。为便于查对寻找,何立新以道路名为经、门牌号为纬,将每一幢别墅的现房号、原房号都记下,在书中标出别墅的详细位置图。他还别出心裁地收集了部分老别墅及庐山与别墅有关的老照片,并用文字介绍了原房主的基本情况,别墅的建筑年代、建筑面积和建筑结构。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别墅还附有别墅平面图、立面图、保护标志碑等图片,并用图表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展现。

据何立新说,书中别墅的资料主要来自庐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庐山别墅清单,由庐山规划办公室和庐山建筑学会整理。编书时,他认真拜读了《庐山别墅大观》《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庐山篇》《从桃花源到夏都》等书籍,获得了许多知识和珍贵的资料。2005年,何立新被邀请参加庐山管理局的“庐山别墅文化研究小组”。从此,他对庐山别墅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中,有许多资料和老照片鲜为人知。据悉,《庐山百年别墅》是迄今搜集资料最全、记录别墅最多、考察史料较细致的别墅类大型画册。

40载拍摄甘苦自知

庐山的别墅遍布各个山谷,也有散落在山麓的。虽然有的地方乘汽车可以直接到达,但大部分别墅需要徒步才能走到。

刚开始,何立新用的是胶片相机,成本高。于是,他只拍一些名人别墅。随着时间的流逝,何立新发现不少漂亮的别墅渐渐褪色、破损。有些别墅是由几户居民共同居住,时间久了,难免被住户改建。何立新深感惋惜,便把普通的别墅也纳入自己的拍摄任务,把它们最美的一面定格下来。

由于光线的原因,同一栋房屋,上午和下午拍摄出的效果会截然不同。每次拍摄,何立新都认真琢磨拍摄的角度,多次勘察,数次拍摄,才能得到最佳效果。这件事对一个背着笨重照相器材的七八十岁老人来说,非常不容易。但何立新从未想过放弃,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拍摄,收获了不少惊喜,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他记得在拍“静庐”别墅时,院子里有一只大狼狗悄无声息地冲来。这只大狼狗模样凶狠,他感觉不对,连忙从两米高的围墙上跳了出去。当时他脑子里就记得小学时学的一句谚语:咬人的狗是不叫的。

最令何立新难忘的是拍太乙村别墅的时候。这些别墅在庐山的西南山麓,民国时期在这里建房居住的有几位是军政要员,因此有“将军村”之称。这里的别墅最多的时候有近20栋,但大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20世纪80年代时,太乙村的别墅曾被修复过。但这

里位置偏僻、地形崎岖陡峭,少有外人至。何立新曾多次前往太乙村拍摄。每次,他都是早上7时出门,一直到晚上7时才回到家。因为来去不方便,他需要带上干粮做午餐。这里不仅山路陡峭,看家狗也多。往往人还没走近别墅,狗就狂吠起来。一只狗叫,便会招来一群狗吠。何立新一个人手握相机,实在招架不住,只能赶紧离开。为帮他完成拍摄任务,几个朋友不厌其烦地多次陪同他前往太乙村,帮忙核实资料,陪他走访别墅住户,甚至亲自测绘的别墅平面图,最终解决这一难题。

拍摄较偏远的别墅时,何立新也会觉得孤独害怕。他独自一人走在山林中时,会唱歌给自己壮胆。他最拿手的歌是《牡丹之歌》,采访时还给笔者展示了一段,果然歌声嘹亮、中气十足。也许是因为常年背着相机满山走,何立新原本瘦弱的身体逐渐强健起来。

在编辑和出版过程中,何立新也遇到不少困难。除了家人的默默支持,他也得到了很多庐山人与热爱庐山的外地人的鼓励和帮助。大家的古道热肠助力了庐山别墅收录,推进了《庐山百年别墅》的出版。

何立新是理科生,从小对文字不感兴趣。他爱好摄影,不怕辛苦,可每次写别墅的文字介绍,就抓破了脑袋。这些热心的人便指导他写作,帮忙解决电脑上的难题,为他无偿提供珍贵资料和照片。在北京工作的庐山人戴进泉热心地将他家曾看守的两幢美国人的别墅和邻居别墅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何立新。在九江工作的上海人杜建华参观何立新在烟水亭广场举办的摄影作品展览时,得知《庐山百年别墅》要出版一事,当着观众的面将一万元现金硬塞到何立新的手里。他告诉何立新:“你做的事我们很感动,衷心盼望《庐山百年别墅》能顺利出版。”

常驻庐山的瑞典人乔尼和中国妻子安娜,得知何立新在书籍出版时遇到了困难,开车带着他和记者赶到南昌的出版社,与负责人面谈定稿。因版面升级费用增加,何立新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乔尼和安娜热心地帮他找到解决资金的办法,让画册得以顺利出版。

尽管何立新现已80多岁,但他记忆力不减,他把一路走来帮助他的人在后记中一一记录。新书发布会那天,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暖意浓浓。何立新和家人特意为参会者安排了答谢宴,感谢一路走来帮助过他的朋友们。

“从我父母那一辈人起,何家就在庐山繁衍生息。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出生在哪栋别墅里,记得亲人们在庐山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对庐山充满着感情。”近40年来,何立新用相机记录房屋,蕴藏情感。

他对庐山的爱是来自祖辈的传承,更是对这片山水的依恋与热爱。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