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庐山市采风作品选)鄱阳湖啊 美丽的家乡

2024-10-29 19:04: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4248

微信图片_20241029082708(1).jpg


鄱阳湖啊 美丽的家乡

■ 朱清真

“鄱阳湖啊,我的鱼米之乡,碧绿绿的湖水,黄彤彤的岸。鲤鱼肥呀,稻花香……”刚进校门,老师就教会了我们这首《鄱阳湖之歌》。从此,鄱阳湖这个美丽的名字就刻在我的心上。

我们喝着鄱阳湖的水长大,枕着鄱阳湖的浪入眠,看惯了鄱阳湖上千帆竞发,群雁翔飞,渔舟摇曳,渔火星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河水煮河鱼的鲜美,藜蒿炒腊肉的香味,都深深地留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

鄱阳湖的南岸线处处都留有我的足迹。我曾豪情满怀地踏舟冲浪,感受波翻涛涌的浩瀚。曾激情洋溢地扑入绿色的草滩,感受如北国草原般的辽阔。

今天,我又走近她的身旁。重修的紫阳堤成了湖岸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是庐山市的防洪线。雄伟壮观的古城楼再现风貌,屹立在紫阳堤的东岸,一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长廊延伸堤旁。站在紫阳堤,鄱阳湖一览无垠。秋天潮退去了,湖面上绿波翻滚,呈现出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风光。

满含故事的落星墩,像一艘巨轮停泊在湖心,姿容千年不变,久经沧桑。亭台、楼阁、宝塔、栏杆为她装扮,夜色中,美轮美奂如一座宫殿。

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她赋诗著文。“万里长江一酒杯”,这是“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对落星墩枯水期景象的描写。“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写道:“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落星墩石孤悬,看尽潮起潮落……”《水经注》中记载“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我们这方土地多少年来,就美名为星子。即使改名为庐山市,人们仍忍不住亲切地呼唤着她的乳名。

站在紫阳堤遥望远方,天水相接,碧波荡漾,两岸树木葱茏,高楼林立。

浪花反复地诉说着对面百慕大和老爷庙的神秘。我曾几次赶去东方叩问,追寻那些被卷进漩涡的船只,那些探险者的足迹,也曾怀想,脚下是否就踩着那些沉没船只的遗骸。

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让老爷庙从此被人记住。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亮在鄱湖之战中败退,被大头鼋所救。为报答巨鼋,朱元璋建庙感谢巨鼋的救命之恩。从此,那些过往的船只常常来祭拜鼋神,想得到庇护,获得心灵的安慰。

星子与都昌之间的湖面上,新建了一座横跨两岸的高架桥,像一条彩虹把两岸相连。桥上车水马龙,改变了千年两岸人们只能遥望而不能相见的局面。

被誉为“水中熊猫”的江豚在逐浪微笑。芦苇摇曳,在风中翩翩起舞,似雪一般的芦花有诗般的美意。嫩绿藜蒿,是享誉江南的美食。蓼子花在阳光中怒放,宛如朝霞,染红南岸。

城东的码头,千吨巨轮湖中停泊集结,客舟游艇鱼贯而行。白鹤群雁空中比翼,“人”字、“一”字横竖书写在云空;鸳鸯双栖双飞,楚楚动人。

鄱阳湖的东方,千孔桥虽然被风浪洗涤千年,但脊梁不弯。它横卧于湖面之上,承担起两岸人们来往的重担。多少人来此打卡,多少人来此抒怀,她见证了鄱阳湖千年的沉浮,百年的沧桑。

东岸宫廷的传说,蛤蟆石的神奇,南岸王爷庙的胜迹都为鄱阳湖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一艘被搁浅的巨轮被遗忘在绿色的草丛中,鄱阳湖给了它创意,湖岸的人给了它灵感,从此,她被称为“布鲁威斯号”,成了鄱阳湖的杰作。

十年禁捕,潮水早退,鄱阳湖华丽的转身,变成旅游胜地。鄱湖两岸,地肥粮丰,金稻满坂,红薯肥硕,油菜花黄,蜂拥蝶舞,土沃人美。

鄱阳湖处处是风景,处处是奇观!她是中国南方的一颗明珠。她静谧深邃,装载着千年的传奇;她奔放不羁,经受着风雨的洗礼,她的乳汁滋润着396万平方米的土地,养育着1600万的儿女。

“鄱阳湖啊,我的鱼米之乡,碧绿绿的湖水,黄澄澄的岸。鲤鱼肥啊,稻花香……”

那首儿歌又在耳边回响,在心里荡漾。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钟千惠

审核:吴雪倩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