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聚,事业兴,人才已经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市政协第十六届九江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赵爱德建议,以产教创新共同体模式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赵爱德认为,此举有助于在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和服务当地产业发展、节约和摊薄成本、专业的适配性、人才的成长性和创造性、引才的难度系数等方面形成新优势,解决许多单方面引进人才的痛点。
在提案中,赵爱德指出,一直以来,企业、学院引进人才都是单向发力,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单方面由学院引进的人才,主责就是“教书”。但在现实中,许多“教书”博士的研发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功能较弱,难以发挥应有的科研作用。然而,单方面由企业引进的人才,大多认为企业缺乏编制保障,“不靠谱、风险大”。对企业而言,因其自身实力有限,尽管想引进人才,但又被高昂的成本困扰。赵爱德认为,如果企业与学校能联合引进人才,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和服务当地产业发展、节约和摊薄成本。同时,在专业适配性、发挥人才创造性、降低引才难度系数等方面形成新优势,打通单方面引才的痛点。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势必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赵爱德的这份提案提交后,被列为市领导领办督办的重点提案,由市人社局主办,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协办。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为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目前我市各大高校正在探索“出得去、回得来、用得活、管得好”的产教合作新模式,鼓励从事科技创新或科技成果转化的专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以兼职创新、离岗创业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江西职业技术大学,通过制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推动教师通过岗位培训、跟岗实习和顶岗实践等形式,参与企业标准开发、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等。在九江学院,探索实施“人才复用”,为共青城市企业江西浔奉堂公司成功推荐兼职高层次人才2人;为江西汉可公司成功推荐高层次人才3人(全职1人、兼职2人)。
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加快推进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各类人才在九江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一直是我市人社部门努力的方向。早在2022年,市人社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我市事业单位“双创”政策适用人员范围的通知》(九人社发〔2022〕1号),明晰“双创”政策适用人员范围,我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根据文件相关规定选派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眼下,我市正在积极探索产业研究院建设。聚焦全市优势主导产业,联合行业骨干企业、优势学科所在高校、知名科研院所等力量,推进“一产一院”“一县一院”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11家产业研究院,尤其是在惯性导航行业领域内,正在筹建以冠成仿真为龙头的惯性导航产业研究院,以实现全行业共享设备、技术、人才。
针对这种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我市也出台了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政策。驻地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的科研人员,经所在高校同意可在九江科技型企业从事与本人研究方向一致的兼职,三年内每人每月给予3000元生活补贴。仅2023年,全市就有18人申报了此项补贴,发放补贴资金42.3万元。同时,印发《九江市重点实验室认定办法》等8个科技人才平台政策文件,为广大科研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支撑。开展科技副总引聘工作,通过省科技厅渠道,寻求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中科技领军人才到我市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开展科研攻关、解决技术发展难题。2024年,全市共征集12家企业14条引聘“科技副总”需求,已达成合作协议11人,下一步市科技部门将继续组织专家进行匹配论证。另外,兑现科技成果转化奖补,对促成市内外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的各类科技人才按实际技术交易额进行补助,2024年上半年共兑现科技成果转化奖补资金150万元。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聚焦主导产业“招”,瞄准重点区域“招”,用好活动载体“招”,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抓住举办重大活动组织好人才对接。同时,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发挥科研院所的主平台和本地院校的主阵地作用;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对企业培育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人才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九江日报记者 孔颖)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吴雪倩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